English

挥师千里扶贫忙

1999-11-2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侯振汉 徐政 本报记者 肖玉华 我有话说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畜牧水产系政委李铁檩,9年间,在校党委和校领导的领导和支持下,在系老主任王信邦、主任高宏伟及其他同志的配合下,先后组织和带领科技人员960多次到西藏、青海等27个省、市、区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300多期,培训技术骨干7500多人,指导或帮助建设畜牧水产养殖场200多个,提供优良品种家畜34900多头(只),增加经济效益5.25亿元,扶持陷入困境企业54个,挽回经济损失近2亿元,为青藏高原及边远山乡的扶贫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领导的系被总后树为抓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被誉为“科技扶贫之师”。他作为全军唯一代表,近日被评为’99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之一。

李铁檩来到畜牧水产系后,组织和带领全系人员,坚持走教学、科研与扶贫(生产)相结合的路子,锻炼和培养了一支高素质、高学历、高能力的科技队伍,仅教员系列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就达81%,取得科研成果86项,其中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3项。

为了培育出一种优良种猪,这几年,李铁檩和系里领导重点支持由侯万文教授主持的“军牧1号白猪新品种选育”课题组,克服生活条件艰苦、科研条件简陋等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培育出了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抗寒抗病能力强的新品种,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作为新品种推广应用。

他组织和带领课题组的同志深入到县、乡、村,从种猪场的规划建造,种猪引进和生产管理、饲料配方及疫病防治等方面进行指导。同时,建立种猪扩繁重点场、站,向乡、村、户辐射,形成一点带多点、多点带全面的脱贫致富养猪网络。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是国家确定的重点扶贫县。这里沙丘连片,土地瘠薄,经济发展缓慢,又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建起了纯繁种猪中心场,3年育出纯繁种猪1300头,创效益60万元。在中心场的带动下,全镇又建起了5个养猪示范村、600个养猪示范户,产商品猪4万余头,形成了该镇的主导产业。全镇仅养猪这一项就达到了人均增收200元,初步扭转了贫穷局面。

目前,军牧1号猪已遍布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十多个省区,建起重点饲养场64个、种公猪配种站1050个,增加养猪效益4.15亿元。

李铁檩得知被称为“世界屋脊”和“生命禁区”的西藏高寒缺氧,养猪及其它养殖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低。1993和1995年,他两次派出科技人员进入西藏,对养殖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之后,又组织专家、教授分析、论证,确立了“西藏高原环境下猪繁育与优化生产模式研究”科研课题开展研究,以服务驻藏部队发展养猪生产为依托,辐射地方,帮助西藏人民群众发展养殖业。为了使进藏人员克服困难,集中精力,安心工作,李铁檩和其他系领导挨家挨户到进藏人员家走访,节日上门慰问,千方百计为他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有一位进藏专家的孩子上学遇到困难,李铁檩及时向学校反映情况,到地方找有关部门联系,终于使之得到了妥善安排。课题组的同志每次进藏或回来,李铁檩不论工作多忙、时间多紧,都要亲自到机场、车站接送。

进藏课题组在扶贫攻坚中,实现了当年引种、当年获得繁殖成功,窝产仔8.5头,仔猪成活率达85.2%,使仔猪日增重400克,育肥猪日增重650—750克。同时,还建起了集病理解剖、检查、诊疗、药库于一体的动物中心医院。他们还撰写了18份达数万字的调查报告及开发建议。他们利用研究成果先后向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等地区藏族人民提供种猪108头,提供杂交仔猪820头,选出长白、杜洛克公猪,免费为藏民饲养的母猪配种,辐射拉萨周围5个县(区)。西藏自治区民政厅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委托,致函总后党委,对科研课题和科技服务组作出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

青海省海晏牧场地处长江、黄河源头祁连山下的青藏高原,海拔3200—4500米,是藏、土、回、蒙、汉5个民族群众的重要放牧区,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区。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草地严重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由于饲草不足,牲畜越冬死亡率达30—50%。李铁檩根据上级指示,和系主任共同研究,抽出对草地研究有较高造诣、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员沈景林为课题主持人,以“海晏牧场草地优化利用模式研究”为题,组成5人课题研究及相关科技服务组,连续6年,每年长达6—7个月,先后派出12人次进青海高原,建立了以最佳结果综合形成的草地优化利用模式及综合配套技术,生产力提高1.5倍,并列入牧场10年发展规划。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推广覆盖面50000亩,建立草地优化利用模式示范区10000亩,年增直接经济效益89万元。

李铁檩政委在组织扶贫工作中看到,好的企业是带动一地发展经济的龙头,可是一些企业由于缺乏技术或经营管理不善,陷入困境。为此,他把扶持陷入困境的企业作为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

被列为吉林省贫困县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地方政府组织建塘养鱼,由于缺少养殖和鱼病防治技术,亩产鲤鱼、白鲢仅50—60斤,亏损严重。李铁檩和水产养殖教研室主任合计后,决定派技术力量全力相助。同时,还把这里作为教学实验实习基地,经过努力,亩产达1000余斤,鱼场当年就扭亏为盈。

近年来,我国南方兴起了“养鳗热”,为快速致富,很多贫困地区,如闽北,浙江的黄岩,江西、贵州、云南等山区建起了大量养鳗场,但因病害及市场因素,自1997年起大批鳗场相继倒闭。场家派人带着病鳗找到系里求援。李铁檩组织鱼病学专家解剖会诊,并派技术人员对养鳗区的病害进行调查,在国内外首次发现是一个危害最大的新的病毒导致鳗鱼“狂游病”。随后,在发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福建诏安与养鳗场联合建立了鳗病防治试验站,在2年多的时间里,为当地及周围养鳗场疾病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挽救了40多个企业。

几年来,李铁檩和他的搭班战友组织和带领专家教授到20多个省区,1000多个鱼业养殖点进行疫病调查,帮助解决场地建设、鱼类饲养、经营管理等问题,扶起了陷入困境、甚至濒临倒闭的大小企业50多个,挽回经济损失1.9亿多元。

李铁檩政委组织和带领全系科技人员帮助地方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师中有3名同志分别被省、市、区评为科技扶贫先进个人,一个教研室被省评为科技扶贫先进单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